網頁元素

網誌存檔

2010年12月12日

2.以口器吸附方式固著於寄主身上某部,不輕易脫離,例如:雞蚤(stick-tight flea) Echidnophaga gallinacea的雌蚤。
1.會輕易離開其寄主,而轉至其它同種或不同種寄主身上。為大多數蚤類的主要特徵,如印度鼠蚤Xenopsylla cheopis 。
成蚤雌、雄均吸血,95%種類在哺乳動物體上行體外寄生,5%則以鳥類為寄主。成蟲壽命視環境不同而有差異,一般雌蚤壽命長於雄蚤;成蚤具極強之耐飢力,可長時間不吸血而等待其寄主歸來。蚤類依其在寄主身上的吸血習性,可分為四類:
胚胎末期頭部前額具刺egg burster spine可劃破卵殼孵化成幼蟲。幼蟲活潑,行自由生活,體細長,十五節,黃白色,體環被剛毛。體呈半透明,透過體璧可見消化道內的食物,若取食血塊時則呈暗紅色。咀嚼式口器,取食各種寄主巢中及附近之有機質。另外,成蚤排出之寄主血液代謝物亦可為主食。除了食物的因素外,成蟲對於溫、濕度的高度敏感。且幼蟲對溫、濕度的要求極高,因動物巢穴中往往具較高濕度與較穩定的溫度,所以蚤類會大量發生於寄主的巢穴或窩中。又因幼蟲無關閉氣孔的機制,故會有向高濕度處聚集的現象。因此在房屋周圍陰濕處會引起蚤類大量發生,尤其是在富含蛋白質的土壤底層或縫隙中。另外,即使在食物充足狀況下,蚤類幼蟲仍有取食附近蟲卵的現象,一般相信此乃調節蚤類族群密度的自然法則。幼蟲期為5-9天,但在環境惡劣時可延長至200天。幼蟲老熟後會吐絲結繭化蛹;繭白色疏鬆,可見其內之蛹,繭上往往沾有雜質。蛹為裸蛹,蛹期長短與溫、濕度有密切之關係,最短7天,最長1年。由於環境因子的影響。蚤類生活史可能有18天至20個月之差異,一般則在30-75天之間。 鼠蚤於適合環境下一年有5-9代;貓蚤於24℃下一代為20-24天 。
卵發育與溫度、濕度及成蟲期營養狀況有關,產卵最適溫度為18-27℃、濕度則在70%以上;35-38℃之高溫會抑制蚤卵發育,這也說明何以蚤卵不在寄主身上孵化;低溫亦限制卵發育,適溫下卵期約為2-21 天。
蚤類生活史及習性

  蚤類為完全變態昆蟲,具卵、幼蟲, 蛹及成蟲四個生長期。雌蚤吸血後1-4天開始產卵,卵產於寄主窩、巢內及附近地板縫隙中;有些蚤類可產卵於寄主毛髮中,然卵會隨即掉落地上。卵乳白色橢圓形,長0.5mm,兩端圓鈍,每次吸血產3-18粒;一生產卵數在人蚤為450粒,印度鼠蚤300-400粒、貓蚤800粒。蚤類選擇寄主之窩、巢附近產卵,乃為幼蟲孵化時即可取食寄主排泄物及地上之有機雜質以為養分;蚤類嚴重感染時可在貓、狗睡墊上找到大量的蚤卵。
台灣地區經調查結果,除1910年與1916發現狗隻身上曾有狗蚤寄生外,其他在狗身上所發現者皆為貓蚤。且最易發生貓蚤的場所,以工廠廠房、大型倉庫、住家地下室、大樓機房、停車場、新建中的大廈工地及空屋中為野貓及野狗所侵入,大量繁殖及滋生,並附著於人類及寵物身上散布到各廠房及樓層,造成全面性之危害。

形態

  蚤(flea)俗稱跳蚤,屬於蚤目(Siphonaptera)。成蚤無翅、體小、外形側扁,體壁高度角質化,背有向後突起之刺或剛毛 ; 足具雙爪,可迅速抓住寄主毛髮;口器伸長特化成刺吸式。成蟲以哺乳動物及,鳥類為寄主,行吸血性外寄生生活 ; 幼蟲則營自由生活。
跳蚤危害及防除


  最常見且與人類最易相處之寵物不外貓及狗,但常因工作忙碌不善處理而疏於照顧,或外出感染跳蚤。進而引發寵物過敏性皮膚炎、脫毛、貧血、焦躁不安及搔癢症等,形成飼養困擾,就醫花錢,最後將寵物棄養放生,流落街頭,變成流浪貓及流浪狗,四處散播跳蚤,而使蚤輩大肆流行。
跳蚤有別於蚊蠅,一般民眾在防治時感到無力感,是因為民眾慣用殺蟲劑或樟腦油、香茅油等;雖能殺死跳蚤。在未了解抗藥比例、跳蚤藏匿處、跳蚤生存週期下,加上跳蚤繁殖力驚人環境適應力強。讓人感到除之不盡亦或暫時感到沒跳蚤了,隔不到一個禮拜同樣的噩夢又發生了。
  住家跳蚤防治在部分情形下是可以自行防治的。然而繁複的清潔動作可能讓您感到極其勞累,後續的用藥;太重傷身太輕無效 ,如不了解跳蚤而有些許遺漏導致前功盡棄是常發生的。本公司跳蚤防治經驗豐富,對跳蚤之生態及習性等亦多有研究,能依你所處之環境做出適當的施作;使用環保署核准之藥劑,並衡量成效及安全性;讓您在最短的時間內擺脫跳蚤騷擾的惡夢。
這是月曆和拼圖

2010年12月8日

2001年夏天,自然老師們打算飼養蝴蝶,就在學校民主園中的一個花圃中,種上馬利筋,立刻吸引樺斑蝶前來產卵,頓時校園中可見許多橘紅色的小精靈翩翩飛舞,對於樺斑蝶的紀錄也非常詳盡!
2003年10月9日,學校後門旁飛來了一隻玉帶鳳蝶,探查了一會兒後,在柑橘樹上產了兩個卵,之後就飛到別處去,於是把這兩個卵拿回家飼養。
9月初,校園中的含笑花正開著芳香濃郁的花朵,一隻青斑鳳蝶在樹叢中,找尋適當的葉片產卵,一個個晶瑩剔透的卵,就在眼前誘惑著我們,雖然去年有飼養失敗的經驗,但還是採下幾個卵,回家好好伺候,希望這次能飼養成功。
六月時,正在飼養無尾鳳蝶和柑桔鳳蝶,對牠們的幼蟲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正想養養別種鳳蝶時,就在暑假前一天,發現自然教室前的柑橘樹上,有幾個黑鳳蝶的卵和剛孵化的幼蟲,真是天助我也!當然得好好伺候伺候。
大鳳蝶是我們飼養的第一種蝴蝶,在多年前開始認識蝴蝶時,常常往野外跑,就在汐萬路旁的柑橘樹上,有幾個大鳳蝶的卵和剛孵化的幼蟲,就很高興的拿回家養,當然那時候沒有詳細的紀錄,只拍了幾張照片,將來若有機會飼養,再做完整的紀錄。
2004年4月在野外尋獲兩隻幼蟲判斷為大鳳蝶,但只能從三齡開始紀錄。
無尾鳳蝶是都市中常見的蝶類,只要在陽台上種上一顆柑橘植物,就會吸引雌蝶前來產卵,如果想要了解蝴蝶生態,飼養無尾鳳蝶是不錯的選擇。
6月中,到大溪昆蟲花園參觀,在網室中有許多種類的蝴蝶飛舞著,其中幾隻柑桔鳳蝶正在產卵,因為從未養過柑桔鳳蝶,想知道牠的生態和其他鳳蝶有什麼差異,於是向主人索取幾個卵回家飼養。
生產©昆蟲論壇 -- 昆蟲論壇   %qUn
成蟲後母螳盡全力進食補足營養,然後產下螵蛸!#USxnW
如未交配就生產稱為:空包蛋!    (有些品種有雌孤繁殖能力!)V~H
順利交配並產下的螵蛸在適宜的氣候下將成為下一代新生命!N
螵蛸孵化---小螳螂誕生w#8"h
孵化鑽出螵蛸時小螳會馬上蛻(ㄊㄨㄟˋ)一次皮!  稱為L1一齡小螳fTCtFL
孵化完成後可以噴些薄薄稍微的水霧,讓小螳飲用,提升體力與活力!:
隔天會陸續開始進食,開始牠們一生的成長!

2010年11月28日

 食蚜虻因外型酷似蜂類而經常被誤認為蜂,幼蟲以蚜蟲及介殼蟲為食。成蟲出現於花叢間及蚜蟲多的地方,以花蜜為食,並吸食蚜蟲所分泌的蜜露,被視為益蟲,其翅膀振動速度很快,經常懸停在空中飛行。
 麗蠅體長0.5~2.0公分,因帶有藍色或綠色金屬光澤,一般人常稱為金蠅,在污穢的地方頗為常見,幼蟲都為腐食性,成蟲出現在人類生活動的範圍,並且造成騷擾。其成蟲會傳播痢疾等疾病,為人們極為重視的衛生害蟲。
虫春科的昆蟲,因胸部背板十分發達,常被誤認為鞘翅目的甲蟲,部分種類具有金屬光澤更容易被誤以為是金龜子。此蟲會守候在卵及若蟲附近保護,是一種具有母愛的昆蟲。
兩點鋸鍬形蟲屬中小型甲蟲,體長雄蟲3~6公分,雌蟲2~3.5公分成蟲活動期間為5~10月間,以7~8月最多,常聚集在有樹汁滲出的樹幹處,具有趨光性,經常在中海拔山區的燈源處發現,數量頗多,是常見的鍬形蟲之一,雄蟲體型變異頗大。
白點花潛金龜俗稱鐵金龜,屬中小型甲蟲,體長1.8~2.5公分。幼蟲生活於土中,以植物的根系及土中腐植物為食。成蟲常群集於構樹、桑樹等樹幹吸食樹汁,出現於6~11月,數量頗多,是常見的金龜子之一。
黃蛺蝶為中型蛺蝶,幼蟲食草為桑科之葎草,成蟲主要發生期為4~9月,於全島中北部分佈較多,常出現於荒地或河川沿岸,喜訪花吸蜜及吸食腐熟水果和動物糞便。
白線斑蚊為小型昆蟲,體長3.5~4.5公釐,幼蟲孳生於住宅附近有積水處,常在有水的人造容器中大量繁殖,在竹林中之竹筒及樹洞中也會繁殖。成蟲為登革熱流行的主要病媒。
蚜蟲體長0.2~0.3公分,通常成群棲息,為菜園內常見的昆蟲。若蟲、成蟲都能以刺吸式口器在植物上吸食植物體的汁液危害植物,被視為農業害蟲。蚜蟲的生殖方式十分有趣,因發生期的不同而有卵生及胎生之分。
台灣騷蟬屬中型蟬,體長7.5公分,翅展17公分左右,成蟲出現在六至九月,雄蟲鳴叫聲非常響亮,其腹部幾為中空。是頗為常見的蟬之一。

2010年11月21日

昆蟲介紹
所有的標本全收藏於木生昆蟲博物館之世界昆蟲標本館內蝶與 蛾 / 鍬形蟲 / 大角金龜 / 兜蟲 與 糞球金龜 / 吉丁蟲 / 竹節蟲 / 天牛

蝶 與 蛾
蝶與蛾都屬於鱗翅目。「蝶」大家都叫牠「蝴蝶」。蝴蝶無論大小都有一對棍棒狀的觸角,而且末端較膨大,只有挵蝶略有不同。蝴蝶都有一對大大的複眼;口器是吸管狀,平時捲起置於下唇鬚下。蝶類包括了「鳳蝶」「粉蝶」 「斑蝶」 「蛇目蝶」 「環紋蝶」 「摩爾佛蝶」 「貓頭鷹蝶」 「峽蝶」 「天狗蝶」 「小灰峽蝶」 「小灰蝶」和「挵蝶」 共12科。
亞歷山大鳳蝶之雌蝶體形龐大,翅張可達28cm,黑褐色,前翅稍呈長三角形有淺土黃及近白色之斑紋,後翅除中室外,均有長形土黃斑紋。腹部為淺土黃色與雄蝶之黃色不同。產於新幾內亞的亞歷山大鳳蝶是世界最大的蝶,其雌蝶最大者翅張可達28cm,一般常為24cm左右。雄蝶通常為2Ocm左右。
亞歷山大蝶鳳蝶 Ornithoptera alexandrae新幾內亞
闊尾鳳蝶是台灣山地所產的最特殊之珍稀種鳳蝶,也是世界最特殊的鳳蝶之一。其後翅的尾狀突起特別寬闊,其中有兩條翅脈穿過。其翅形較狹長,後翅中室有大型白色斑,亞外緣有紅色弦月紋,其他部分則為黑色及黑褐色,色彩鮮明;雌蝶翅形稍廣,色彩稍淡,雌雄無明顯差別。本種於1934年才被認定。分佈於台灣各山地,為保育類昆蟲。
闊尾鳳蝶Papilio(Agehana)maraho台灣
珠帶摩爾佛蝶是摩爾佛蝶中光澤最強的一種,好像一面青色的鏡子,翅表面有兩道寬窄不同的白色帶,比玉帶摩爾佛蝶小些。產於哥倫比亞。其雌蝶有青色型和褐色型兩型。
珠帶摩爾佛蝶Morpho cypris哥倫比亞
帝王鳥翅蝶分佈於新幾內亞及其附近群島,如麻六甲群島、所羅門群島等。屬於較低地性也較普遍。本種是鳥翅蝶屬Ornithoptera中,最早被發現,分佈也最廣的種類。其亞種甚多,大小及斑紋均有些差異。雄蝶翅張約I5cm金綠色及黑色斑紋。雌蝶翅張約2Ocm黑褐色有黃白色斑紋。十九世紀歐洲學者初獲此蝶時,因雌、雄之色彩、體型差異極大,以為是不同種,而將雄蝶命名為priamus,雌蝶為panthous,後來才知道是同一種,而一律稱為priamus(Priam為特洛伊之最後一個國王的名字,為希臘人所殺)。
帝王鳥翅蝶 Ornithoptera priamus poseidon新幾內亞
貓頭鷹蝶科是中美洲及南美洲特產的大型蝶類共約80種。翅反面具有類似貓鷹羽毛的紋路,後翅更具明顯的大型眼紋,好像貓鷹的大眼睛。翅正面以暗色為主,並帶有藍色、橙色或白色紋。通常日間休息,黃昏活動,常聚集腐敗水果吸食。本科與東南亞之環紋蝶、摩爾佛蝶表面下雖有很大差異,實則亦則屬近緣;依其幼虫形態觀之,與琉璃蛇目蝶極相似。
貓頭鷹蝶 Caligo mennon中南美洲
彩帶鳳蝶分布於喜馬拉亞山麓,泰國的清邁,中國的雲南、四川等,標高1200~2500公尺的山地。翅形狹長,後翅有三對尾狀突起,並在肛角部有大型紅橙色斑及眼紋,狀極特殊,好像綁在腰部的蝴蝶結。雌蝶較大,但形狀斑紋和雄蝶相似。另有『中國彩帶鳳蝶Bhutanitis thaidina』、『雲南彩帶鳳蝶Bhutanitis mansfieldi』等,本屬共有四種。
彩帶鳳蝶 Bhutanitis lidderdalei 喜馬拉雅
大琉璃鳳蝶是烏鳳蝶群中最大型最艷麗的種類,其藍色部分十分寬闊,且具強烈金風光澤,非常華麗;雌蝶青色較暗,但體型較大。本種亞種甚多,前種分佈於摩鹿加群島的Bachan、Ternate、Halmahera諸島;後種分佈於新幾內亞的西伊利安到巴布亞地區,還算普遍。有些亞種青色部分較小,不及翅膀的一半如telemachus和gabrielis另有joesa產於澳洲東北部。
大琉璃鳳蝶Papilio ulysses autolycus新幾內亞
天狗鳳蝶分布於喜馬拉雅山麓、緬甸、四川等地,另有僅在廣東、福建發現數隻珍稀的『中國天狗鳳蝶』,共兩種。天狗鳳蝶習性極特殊,飛行方式十分莽撞,有時會撞到樹木或岩壁而掉落;牠還會裝死,即使用手碰牠也不會動。天狗鳳蝶的下唇鬚特別長;身體及翅膀的綠色為主,並有橙色斑及黑色紋,雌蝶並有灰紫色帶紋;尾狀突起細而長,雄蝶一對,雌蝶有三對,長短不等。
天狗鳳蝶Teinopalpus imperialis喜馬拉雅
蛇頭蛾是世界最大的蛾,紅褐色,雄蛾翅形較長而尖,觸角寬大,成明顯的羽狀,體形較小。雌蛾翅形較寬廣,觸角較窄、腹部龐大,張翅約25cm。分布於印度及東南亞一帶,台灣亦普遍,以前曾有人以人工方式大量飼養,作成裝飾品販賣;用蛇頭蛾的繭製成手工藝品外銷。
蛇頭蛾Attacus atlas台灣
數字蝶分佈於熱帶美洲標高約800m左右的山地,為數不少,有許多相似的種類。其後翅反面有89、88、98、80等數字的模紋,因此當地小孩,就以80、88、89等數字來稱呼,十分親切。數字蝶喜歡在住家附近的濕土上聚集。數字蝶多為中、小型的蝶,色彩均為鮮明的紅、橙、黃、青、綠等色彩。
黃紋數字蝶 Callicore eunomia祕魯
透明蛇目蝶棲息於亞馬遜河為中心的原始森林,是南美洲特有的蛇目 蝶。翅膀透明,僅有後翅一部分鮮明的紅、橙色及蛇目紋。當牠們在陰暗的林中緩慢飛舞,好像空中飄落的玫瑰花瓣,十分動人。
透明蛇目蝶 Haetera piera巴西
 
鍬形蟲
  鍬形蟲與兜蟲有相當的親緣關係,雖然牠們的外形有很大的差異。鍬形蟲體形扁平,頭部大而扁,具有一對極發達的大顎,是主要的戰鬥武器。觸角的第一節與第二節問的關節可以曲折。鍬形蟲因體形扁平,很適合躲藏於樹木的縫隙間。大多夜行性,以樹汁液為主要食物。鍬形蟲之雌蟲,大顎不若雄蟲發達,但也極堅硬,用以咬破樹皮。雄蟲個體間的大小,差異甚大,大型個體不僅身體大,大顎也很發達,而小型個體,不僅體型小,連大顎也小很多,毫不起眼。全世界的鍬形蟲約1100種,以亞洲熱帶地區種類最豐富。重要的種類有深山鍬形蟲、鹿角鍬形蟲、大角鍬形蟲、細身紅鍬形蟲、艷角鍬形蟲、紅鍬形主、方角鍬形蟲、圓翅形鍬形蟲、扁鍬形蟲、大鍬形蟲、黃金鬼鍬形蟲、面形鍬形蟲、金色鍬形蟲、彩虹鍬形蟲及長牙鍬形蟲等。其中金色鍬形蟲及彩虹鍬形蟲是少數色彩華麗的類。金色鍬形蟲是新幾內亞特產,其體形較圓,很像金龜子。而彩虹鍬形蟲產於澳洲北部。長牙鍬形蟲頭很小,大顎卻很長而彎曲,是南美洲南部智利及阿根廷的特產。

鬼艷鍬形蟲Odpntolabis sira台灣 黑條艷鍬形蟲Odontolabis cuvera印度高砂深山鍬形蟲Lucanus taiwanus台灣 大牙鋸鍬形蟲Prosopocoilus giraffa馬來半島

赤腳艷鍬形蟲Odontolabis femoralis馬來半島 智利長牙鍬形蟲Chiasognathus granti智利 金色鍬形蟲Lamprima adolphinae新幾內亞  
大角金龜
 非洲最大型的甲蟲,體長達lOcm,最大者可達l5cm是屬於重量級的甲蟲。大角金龜與花潛類相近,故亦可稱為大角花潛。花潛類飛行時,前翅無法張開,僅將後翅伸出翅鞘外飛行。大角金龜屬全部共有11種。

大角金龜Goliathus goliatus中非洲 帝王大角金龜Goliothus regius赤道非洲 白紋大角金龜Goliathus orientalis中非洲
 
兜蟲與糞球金龜
  大兜蟲黃昏時活動,吃花蕾或椰子的果實及樹液。幼蟲生活於朽木、枯木及落葉土中以植物質為食,成長需2~3年。 糞蟲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通常體短粗壯,善於掘土鑿洞,並以糞便或動物屍體為食物,部分糞蟲有推糞球入洞的習性。

大象大兜蟲 Megasama elephas中美洲 戰神大兜蟲Megasama mars 南美洲 短角大兜蟲 Megasama hector南美洲
大象大兜蟲廣泛分布於中美洲,雄全長達13cm左右,因犄角與大象鼻相似,全身密生灰土黃色之短毛。Megasama屬全部共有16種。 戰神大兜蟲全身漆黑光亮,是體型最龐大的兜蟲,體長10 ~ l2 cm,種名mors為希臘神話之「戰神」。分布於亞馬遜河流域。 短角大兜蟲犄角特別短,全身密生短毛。雄的體長65~8O mm。產於巴西南部。

五犄角大兜蟲 Eupatorus gracilicornis泰國 南洋大兜蟲 Chalcosoma caucacus馬來半島 黑長戟大兜蟲Dynastes neptunus哥倫比亞
五犄角大兜蟲分布於印度北部、泰國、馬來半島等,其前胸有4支角狀突起,再加上頭部之犄角,共有5支,是大兜生中角狀突起最多的。其頭及前胸為黑色有光澤,鞘翅為赤茶色。本種之近緣種有4種,有一種產於新幾內亞。其中以泰國產的犄角最長,體長約7cm。 南洋大兜蟲分布於爪哇、馬來半島等地。雄全長I3cm,據說偶而能捕獲長達l5cm的,全身漆黑光亮,前胸一對突起極長,成拱狀極為雄偉,是熱帶亞洲最大、最強的兜蟲。 Chaclosoma屬除本種外,另有「巨人大兜蟲」Chalcosoma atlas分布於印度、中南半島、馬來半島及菲律賓。而「婆羅洲大兜蟲」Chalcosoma mollenkaupi僅分布於婆羅洲。
黑長戟大兜蟲與長戟大兜蟲為同屬,犄角亦甚長,全身漆黑,腹面則有黃金色之體毛。種名neptunus為羅馬神話「海神」。產於南美之哥倫比亞及委內瑞拉等地。此外本屬知名的另有6種,各分布於玻利維亞、中美洲及北美洲,其中白兜蟲為灰白色。

長戟大兜蟲Dynastes hercules中南美洲 帝王大黑糞蟲Holicocpris dominus泰國
長戟大兜蟲分布於西印度群島及中南美洲。雄全長約l5cm,甚至連18cm,是巨大的甲蟲之一,其前胸突起的犄角,長達7~8cm,像一把尖銳的長戟是大兜蟲中椅角最長的種類。各產地鞘翅所呈現的色彩略有不同,島嶼型的呈乳白色~黃褐色,而大陸型的則呈濃黃褐色~茶褐色,犄角也稍有不同。本種種名hercules,是希臘神話中的「大力士」。
帝王大黑糞主是世界最大的糞蟲之一,體長達6cm,產於印度、中南半島、馬來半島等地。全身黑色,頭、胸有粗短之椅角,十分粗壯。糞蟲的種類極多,大小差異很大;色彩艷麗者大多產於南美洲,而歐、亞、非洲的糞蟲以黑色最多。古埃及認為糞蟲是神聖的甲蟲,常出現在他們的飾物上。
 
吉丁蟲
  吉丁蟲是一群極美麗的甲蟲,一般體表具多種色彩的金屬光澤,常被用來做裝飾品。全世界己知有15000種。幼蟲多數穿孔於植物材部,前胸特別膨大,腹部細長。大琉璃吉丁蟲為世界最大的吉丁蟲,分布於印度、爪哇等地。南美大吉丁蟲為南美洲最大型的吉丁蟲。

闊翅吉丁蟲Cotoxantha bicollis馬來西亞 黃紋琉璃吉丁蟲 Chrysochroa edwardsii泰國 白點肥吉丁蟲 Sterhocera sternicornis泰國清邁 黑腳大琉璃吉丁蟲 Megaloxantha nigricornis泰國清邁

古丁蟲 Chrysochroa fulgidissima台灣 大琉璃吉丁蟲Megaloxantha bicolor馬來西亞 黃帶錦丁蟲Demochroa castelnaudii馬來西亞 赤胸琉璃吉丁蟲 Chrysochroa rugicollis泰國清邁
 
竹節蟲
  竹節蟲與直翅目近緣,全世界約有200種,大部分分布於東南亞、新幾內亞等熱帶地方,多數體型甚長,如竹枝,最大型者身體長達18cm。部分具翅,有飛翔能力;部分退化或無翅。

樹葉蟲Chitoniscus lobipes飛枝群島 鬼竹節蟲Eurycantha sp新幾內亞 扁竹節蟲Heteropteryx dilata馬來半島
樹葉蟲體型及色彩均與樹葉相似,已知有20種,其腹部寬而扁平,翅脈與葉脈相似,是很好的擬態例子。鬼竹節蟲身體粗壯,全身有刺,後腳腿節有一大型鋸刺。身體為黑褐色,無翅。扁竹節蟲生體型寬扁,青綠色,與一般竹節蟲細長的身體完全不同。翅短,腹部亦寬扁,體型龐大,倒比較像竹葉子。
 
天牛
  「天牛」的意思,因為牠有一對彎彎的、堅硬的,像多節長鞭的觸角,軌被叫做「天牛」。天牛除了那對註冊商標式的觸角外,複眼也很發達,幾乎把觸角基部都包圍起來;而那尖銳強壯的大顎,雖沒有鍬形蟲那樣長,卻也十分厲害。天牛的身材,大多消瘦,腳也瘦長,但外骨骼及翅鞘均很堅硬,跟獨角仙比起來,牠是屬於瘦長精幹型,而獨角仙是肥胖笨重型,兩者大異其趣。要分辨天牛的雌雄並不困難,只要看牠的觸角和身材就知道了。雄天牛的觸角較長,雌天牛觸角較短,身材也較胖些。

麗星天牛 Anoplophora elegans泰國 黃色肥天牛Celosterna pollinosa sulphrea泰國 縱條深毛天牛xylorhiza adusta泰國
碎斑簇天牛Aristobia voeti泰國、中國大陸

非洲大灰天牛 Petrognatha gigas非洲 長鬚大天牛 Batocera wallacei新幾內亞 大深山天牛Meocerambyx gigas泰國
非洲大灰天牛身體灰褐色,鞘翅兩側中段較黑;觸角第二節彎曲,頭 部較大,模樣有些特別,是非洲最大的天牛。長鬚大天牛產於澳洲及新幾內亞等地,雄的觸角長達體長之兩倍以上 ,有達28cm者,體型也相當龐大。
昆蟲和節肢動物(arthropod)的區別:


    有些動物酷似昆蟲,但牠們
實非昆蟲,這些動物概屬於節肢
動物類。節肢動物是動物界中最
大的一門,而昆蟲是這門動物中
最大的一綱。

    最常被誤認的是〞蜘蛛〞,
牠們不同之處是:
一、蜘蛛的體軀只分為「頭胸」
    及「腹部」兩部分,而昆蟲
    則有「頭」、「胸」、「腹」
    三部分。
二、幾乎所有的蜘蛛都有八隻腳,
    但昆蟲只有六隻腳。

    另外像〞蜈蚣〞、〞馬陸〞由
於腳數太多,應該可以明顯判斷出
來,可是卻有另一動物~"鼠婦"是
最常被誤認是昆蟲的,牠應屬於"甲
殼類"但由於牠不像其他甲殼類動物
生活在水中,體型又很像,故常被誤認 。

昆蟲的定義:

一、具有頭、胸、腹等三部分
    軀體及三對腳。

二、大多數的昆蟲都有翅膀,
    只有少數種類沒有。

三、骨骼著生於體軀外方,不
    像哺乳類生於體內,屬外
    骨骼。

四、神經系統位於腹面,不像
    脊椎動物位於體背。

五、一生的形態並非一成不變,
    會作定期的變態。
昆蟲照片
昆蟲照片
漂亮昆蟲照片

2010年11月14日

金龜子是屬於「鞘翅目」的昆蟲    這一類的昆蟲上翅變硬形成「翅鞘」    有保護翅膀的功用
而飛行用的下翅是膜質的(薄薄的,像保鮮膜一般)    平時就收在翅鞘下面

東方白點花金龜

分類:鞘翅目
2008/03/27 02:35

拍攝地點:    高雄市凱旋國小

鞘翅目Order COLEOPTERA
金龜子科Scarabaeidae
金龜子亞科Scarabaeinae
東方白點花金龜 Protaetia orientalis sakaii Kobayashi, 1994

東方白點花金龜是平地最常見的白點花金龜    也就是台語俗稱的「鐵金龜」
體色深黑褐色    體背白點明顯    且體背滿布肉眼可見的微細凹點
成蟲出現於春至秋季    生活在平地至低海拔山區    喜訪花
日治時期
1895年,台灣納入日本殖民統治的範圍。由於殖民地的物產將作為日本經濟發展的需要,在昆蟲學的研究領域中,除了分類學外,和樟樹甘蔗茶樹等經濟作物的病蟲害學也隨之發展起來,許多和昆蟲相關的研究人員,也多有農事試驗所的背景,部分研究也隨當時流行的植物病蟲害進行,其中以素木得一為此時期台灣昆蟲界的靈魂人物。除了作物相關的昆蟲之外,和熱帶、亞熱帶相關的昆蟲媒介傳染病研究,也在此時期開始發展。
1908年台灣博物館成立,1910年台灣博物學會也隨之成立,1911年學會刊物《台灣博物學會會報》正式發行,在1-99號中,昆蟲相關報告篇數約185篇,占全部篇數不到五分之一;但在100-199號中,昆蟲相關的報告達299篇,占總篇數三分之一以上。而博物館的刊物《科學の台灣》於1933年11月28日正式發行,為雙月刊,共發行54號,266篇報告,但其中與昆蟲相關的報告並不多。

[编辑] 國民政府時期

1980年中華昆蟲學會成立,2001年時改名為臺灣昆蟲學會,定期出版刊物《台灣昆蟲通訊》,負責舉辦年會、研討會等活動[1]
直到1895年之前,共有27篇關於台灣昆蟲的科學性報告。
1893年10月,動物採集人霍斯特(Holst, ?-1895,中文名何必虞)至台灣進行動物標本採集,他所採集的標本以鳥類為主,也有兩棲類爬蟲類魚類等標本,1899年和1900年陸續有學者根據霍斯特所採集的昆蟲標本,發表了和台灣爺蟬台灣熊蟬紅豔天牛等研究報告。1901年有學者根據他的採集,發表了荷氏阱網蛛的研究報告,是首篇關於台灣產蜘蛛的報告。
除了西外人之外,因牡丹社事件而隨日本軍隊來台的植物學家栗田萬次郎是在台灣進入日治時期前知名的昆蟲研究員。
1866年到台灣的萬巴德醫生,主要致力於麻瘋瘧疾等熱帶傳染病上。1886年-1892年在台行醫的蘇格蘭醫師勒尼(A. Rennie)除了行醫之外,也採集蝶類標本。1876年起開始擔任淡水海關長的赫布遜(H. E. Hobson),在台任職期間,於淡水、高雄、恆春等地採集的蝴蝶標本達200多種,經其他科學家研究之後,原將40多種以新種發表,但在後續的研究中發現多數為同種異名,只有黃蝶(Eurema hecabe hobsoni)和圓翅紫斑蝶(Euploena leucostictos hobsoni)重新分類為新的亞種。赫布遜本人主要以採集為主,並未發表進一步的研究報告。1894年至1895年任職於淡水海關的英人拉圖雪對於台灣動物的研究也有諸多貢獻,拉圖雪主要研究鳥類,但對於其他動物的採集也有涉獵,在他的旅行手記和研究報告中,曾提到鵝鸞鼻發現黃裳鳳蝶,未有以拉圖雪為學名的昆蟲,但他的名字可見於台灣螲蟷(Latouchia formosensis Kishida)這種蜘蛛上。
史溫侯在台灣的昆蟲學貢獻主要以標本採集為主,他並未發表相關的昆蟲報告,他在台灣的四年期間(1862-1866)所採集到的標本,交給亨利·貝茲、華萊士、摩爾(F. Moore, 1830-1903)等人研究,其中交給貝茲的甲蟲有285種,經分類後,有一個新和分別屬於7的38個新,其中多種新種以史溫侯的名字(swinhoei)命名。華萊士和摩爾研究蝶蛾類的標本記載中,共有46種蝶和93種蛾,雖然指出其中5種為新種,但在後續的研究中發現實為同種異名。他們在1866年分別發表的兩篇科學報告,是關於台灣昆蟲首次的科學性報告。直到1895年,還有8篇關於台灣的科學報告是以史溫侯所採集的昆蟲標本加以觀察研究後所發表。
和台灣昆蟲學相關的傳教士有德馬太醫師,他是英國長老教會的醫療宣教士。
此時期的西方人在台昆蟲研究 此時期與台灣昆蟲研究相關的人物主要是西方為擴展海權的隨行研究員、外交官、傳教士、醫師和專門的標本採集人等。
最早在台灣從事昆蟲相關採集研究的人員,是英籍調查船薩瑪蘭號(H. M. S. Samarang)的軍醫亞瑟·亞當斯(Arthur Adams)。他曾在新加坡、香港、日本南方、韓國濟州島和台灣海域航行,航行途中曾登上綠島進行採集,但未經整理就和此行其他地點採集的結果交給大英博物館,大英博物館將此批標本的採集地皆標上「Korea」,造成後續研究調查的不便。因此英國人史溫侯在台灣昆蟲學貢獻,而被稱為是台灣昆蟲研究的第一人。
在此時期地方志中出現的昆蟲包括蜂、、蜾蠃、蜻蜓、蜣螂、螳螂、螽斯(衣魚)、蟑螂蟋蟀、毛蟲、螟蛉胡蜂、竈馬、斑貓、水龜等。
雖然在18世紀,開始有西方人士到台灣從事昆蟲研究,但其研究結果多送回其國家作進一步的研究,甚少出現在台灣相關的地方志中。而以地方志型式所記錄的昆蟲學,也和西方的博物學研究記錄方法不同,地方志中的昆蟲學記錄方式,主要為本草學的觀點,記錄的昆蟲以和人類有關或是常見的昆蟲為主。
周璽等人編寫《彰化縣志》,增加了蚇蠖、切葉蜂、蠮螉等24種蟲名,也將蟬分成五種加以記述,和其他地方志比較,有較為詳細的昆蟲介紹。1859年英國人史溫侯出版的《台灣旅行記》中也有關於昆蟲的記錄,這份記錄成為台灣昆蟲最早的西文記錄。1895年蔣師轍主編的《台灣通志》發行,是清末最大的台灣地方志,其中記錄的昆蟲達30種。
清朝乾隆年間(1736年-1795年)提及台灣昆蟲的地方志共有八本,但多與前人編撰的內容相近,其中劉良壁等人編寫的《重修福建台灣府志》的<風俗志.物產.蟲之蟲>所介紹的昆蟲增加到19種;范咸等人編著的《重修台灣府志》增加了螳螂的介紹。1752年王必昌等人編的《重修台灣縣志》記錄的昆蟲達22種。
1719陳文達發現等人編寫出版的《鳳山縣志》中,列舉了15種昆蟲,也在描述中指出蚊蠅等害蟲和其滋生源的關係,是和其他地方志不同之處。1920年,陳文達和王禮等人合編《台灣縣志》,關於昆蟲的記述達17種,其中關於蜂類已分有長腰蜂(長腳蜂細長腳蜂)、虎頭蜂(雞尿蜂)和蜜蜂,也首次出現蜣螂(糞金龜)的介紹。
台灣清治時期相關的昆蟲記載,主要可在地方志中看到,台灣在1687年清朝納入版圖後,隸屬於福建的範圍,在當年由福建巡撫金鋐主編出版的《福建通志》的物產中,即有關於昆蟲的簡述。1695年高拱乾編撰出版的《台灣府志》(俗稱《高志》)卷七<風土志.土產>有16種昆蟲的記載,部分昆蟲附有註解,和1724年出版的《諸羅縣志》的<物產志.藥之類>和<物產志.蟲之屬>,常被後續編撰的地方志所引用。

2010年11月7日

 麗蠅體長0.5~2.0公分,因帶有藍色或綠色金屬光澤,一般人常稱為金蠅,在污穢的地方頗為常見,幼蟲都為腐食性,成蟲出現在人類生活動的範圍,並且造成騷擾。其成蟲會傳播痢疾等疾病,為人們極為重視的衛生害蟲。
霜白蜻蜓  本種分佈於台灣全島中低海拔地區,最高在海拔1600公尺仍可發現其蹤跡。成蟲出現於3~11月。稚蟲棲息在一些靜水域環境,是水田、灌溉渠道或池塘等地相當常見的蜻蜓之一。
澳洲蟑螂為中小型昆蟲,耐寒性較其他種弱,分佈地區也較窄,全年可見。其前翅前緣有黃色縱帶為型態上最大特徵。常出現在人類居住的地方,其生命力強韌,亦會傳染許多疾病,是重要的病媒昆蟲。

2010年10月10日

蝴蝶可吃的東西

蝴蝶是完全變態的動物,他們有明顯的卵、幼蟲、蛹及成蝶的四期。其中兩個階段:卵及蛹不攝取食物,但幼蟲和成蝶必須吃東西,不過他們的食物有很大的差別喔。 大部分的蝴蝶幼蟲都是吃植物的葉子,但種類並不多,只能吃一到兩種,而比較低等的蝴蝶幼蟲有些不吃葉子,比如小灰蝶的幼蟲是吃植物的花蕾或花瓣,長大一點還會爬到蟻巢內尋找螞蟻幼蟲當食物,哇!你可以想像漂亮的蝴蝶原來是吃螞蟻長大的嗎?
由蛹「羽化」成蝴蝶之後,因為沒有咀嚼的構造,細長的管狀口器(攝取食物的構造)只能用來吸收液體。談到蝴蝶,大家很自然的聯想到花蜜,蝴蝶除了喜歡採花蜜之外,還喜歡吸食露水、或樹汁,有些蝴蝶喜歡吃野生水果,少部分蝴蝶愛喝酒,沒聽說過吧!另外還有一小部分蝴蝶喜愛動物的糞便,聽起來有點噁心...如果想像一下當時的情景,真有種「鮮花插在牛糞上」的感覺。另外,在蠻荒的非洲,有些蝴蝶會吸食動物的血液呢!據說當獅虎等猛獸正在享受補殺的獵物時,這些蝴蝶就會停留在一旁吸血,很難想像吧!!

不能給蜜蜂吃的介紹

決不能餵給小蜜吃的(1)避免洋蔥和含有洋蔥粉的食物,因為它對鼯鼠是有毒性跟大部分小型動物一樣, 請檢查你餵食你的蜜袋鼯鼠的嬰兒食品所列成分目錄,因為它們有些會包含洋蔥粉, 洋蔥已知會造成健康問題,在動物被稱為海因茲氏小體溶血性貧血(Heinz-body hemolytic animia), 洋蔥包含雙丙基雙硫化物(dipropyl disulfide),可以破壞紅血球。
(2)決不餵你的鼯鼠未煮熟的蛋或是肉類
(3)不要餵食水果的果核(pits)種子給予你的蜜袋鼯鼠,這些是有毒性並且可造成腸道阻塞。
(4)巧克力、咖啡、茶和蘇打也是對鼯鼠有毒性,和大多數寵物一樣。
(5)避免餵食或酌量給予有高脂肪含量的食物,例如花生。
(6)不要餵食酪梨(avocados)因為它們是有高量脂肪並且含有已知為強心配醣體(cardiac glycosides)的毒素。
(7)決不餵食曾在戶外捕捉昆蟲,牠們可能已經接觸過肥料(fertilizers)或者殺蟲劑(insecticides), 更不必說從戶外捕捉的昆蟲可能有寄生蟲。
(8)當餵食蟋蟀時要小心,因為它們可含有黃麴毒素(aflatioxins),尤其是如果蟋蟀以玉米產品飼養。

☼草嶺古道☼蝴蝶兒

漂亮蝴蝶


昆蟲中腸介紹

主要的消化在中腸進行,消化酶在此分泌、消化產物的吸收,然後腸道內食物殘渣及來自馬氏管的的尿進入後腸。 中腸分為兩個主要區域,管狀的胃和末端封閉、被稱為盲囊的側支囊。大部分的昆蟲的中腸皮膜與食物之間有圍食膜,由幾丁質纖維、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交織合成,功能為保護消化的細胞。中腸到後腸之間有幽門瓣膜調節物質從中腸至後腸。

昆蟲前腸構造

前腸的功能在於取入食物、貯存、磨碎食物,將食物送到下一個區域。 通常前腸被分為口、食道和嗉囊。口的唾液腺提供液體與酵素,可以潤滑並分解食物。嗉囊主要的功能為貯存食物。前胃或稱砂囊具有齒用以磨碎食物

昆蟲腹部構造

昆蟲在腹部有着重要的器官,如管狀的心臟,梯形神經系統,胃腸系統和生殖器官。部分器官會延伸至前方,如神經中樞--咽上神經節或是腦部,和其他動物一樣位於頭部。在軀體中還藏着分支的氣管,會直接把氧氣送到身體的各個器官去。線粒體位於器官開口附近,可以更快的利用空氣。昆蟲在體側壁具有氣孔(trachea),直接與外界大氣接觸,可透過肌肉的收縮而關閉,為一種開放式循環系統。

昆蟲構造胸部

胸部由三個體節組成,由前向後依次稱為前胸(prothorax)、中胸(mesothorax)和後胸(metathorax)。每個體節都帶有一對附肢,稱為胸足。胸足分成幾節,分別為基節(coxa)、轉節(trochanter)、腿節(femur)、脛節(tibia)、跗節(tarsus)和前跗節(pretarsus)。跗節通常分為5個跗分節,有時還帶有成對的爪子。胸足通常會特化,以更好地完成如挖,跳,游泳或是捕捉等任務。第一胸節的背部被稱為前胸背板(pronotum),通常會特別加固。另外的兩個胸節的背面通常會各帶有一對翅。在甲蟲的前對翅膀之間有一塊三角形的甲片。
翅膀中有分支複雜的血管系統,稱作翅脈,其走向和分佈可作為分辨昆蟲種類的特徵之一。前翅比後翅窄而有力,有時會加固,如鞘翅目,其前翅就特化為較堅硬的構造,稱為翅鞘。
雙翅目昆蟲中,只有一對翅膀發育正常。而後面另一對翅膀則成為平均棍。許多無翅昆蟲應該是在進化的過程中失去了翅,而成為寄生蟲,如跳蚤。但是在蝗蟲裡面也會找到許多沒有飛行能力的種類。一些古老,構造簡單的古昆蟲也飛不起來,它們應該是從沒有飛行能力的祖先演化而來的。

昆蟲的構造

頭部有着各種感覺器官。觸角(antenna)除了有觸覺外,有時還會傳遞氣味信息。在某些雄性蚊子中,觸角甚至有聽覺,藉助觸角,它們才能聽見同類雌性蚊飛行震動時的聲音,以利於交配。而在另外一些昆蟲,比如蝗蟲,它們的聽覺器官長在身體其它部位,如下體或者是腿上。
昆蟲的眼大多是複眼(ommateum)。複眼有上千隻單眼(ommatidium)組成。每隻小眼會獨立成像,總體合成一副網格樣的全像。很多昆蟲此外還會有兩到三隻單眼(ocellus),它們的作用並非成像,而是通過光調節自身作息生物節律。另外昆蟲的視覺對紫外線敏感,但它們並不能看到紅光
在頭部還有口器(trophi)。它們的上顎是有力的嚼咬工具。下顎主要是穩住和進一步細嚼食物。
但口器也可以有其他形態,如異翅亞目的昆蟲有一個薄薄的尖型嘴,而蜂則有一長軟的吸管。而蜻蜓的幼蟲具有臉蓋mask,「是由下唇特化形成的捕食器官,非常靈活,能迅速伸展,捕獲獵物,其末端裝備着一對能活動的鈎子,鋒利異常,當臉蓋伸向獵物時,這對鈎子迅速鉗住獵物,臉蓋縮回,鈎子將獵物送進口中[2]。」

蝴蝶圖片

超漂亮的蝴蝶

蝴蝶

2010年9月27日

星天牛

星天牛屬中小型天牛,體長2.5~3.5公分。幼蟲為柑橘、木麻黃及桉樹之重要害蟲。成蟲主要出現於3~9月,平時棲息於樹葉間咬食嫩枝、樹皮及葉片,是中低海拔常見的甲蟲。

八星虎甲蟲

八星虎甲蟲俗稱八星斑蟊,屬小型甲蟲,體長約1.3~1.7公分,幼蟲及成蟲大顎發達,會捕食蚜蟲等害蟲,性情兇惡如其名,成蟲主要出現於5~9月。

小長喙天蛾 

翅展41-43mm,成蟲在春秋出現於低山地,分布於台灣,華南、日本琉球列島少數島嶼有零星記錄,長喙天蛾類的昆蟲因飛行速度極快,經常可見其懸停在空中伸出口器吸食花蜜,且因此常被誤認為臺灣不產的蜂鳥。

皇蛾

 俗名蛇頭蛾,是世界最大型的蛾類,幼蟲食草頗雜:茄冬、饅頭果、江某、樹杞、番石榴、蓮霧等闊葉樹均可取食,每年二代。成蟲分別於4~5月、8~9月間出現,在夜間羽化並交配及產卵。

長尾水青蛾

  長尾水青蛾為大型蛾類,最大特徵為後翅有長形的尾狀突起,是本科為最普遍的一種蛾類之一,每年四代,幼蟲食草為楓香、樟樹、九芎。

台灣黃蝶

台灣黃蝶為中小型粉蝶,為台灣產黃蝶類體形較大者。幼蟲食草為豆科之頷垂豆、黃槐、鐵刀木、搭肉刺等植物。成蟲全年出現,飛行緩慢,數量頗多,常在花叢間吸蜜及濕地上吸水。

熊蜂

 熊蜂的體軀碩大,在所有的蜂類當中,屬重量級的蜂類。熊蜂是一種社會性的昆蟲,牠們的食物以花粉和花蜜為主,在台灣極為常見。熊蜂與蜜蜂最大的不同處是後腳具有脛距,而蜜蜂則無。

黑棘蟻

黑棘蟻是中低海拔的農地及其他次生地常見的一種螞蟻,在灌木叢的樹幹上築巢,為螞蟻類中體型較大的種類,經常可在灌木叢或中空的枯枝內發現,與蚜蟲有密切的共生行為。

黃腳虎頭蜂

 黃腳虎頭蜂俗名黃腳仔、花角仔、白角蹄仔,屬中小型昆蟲,體長1.8~2.8公分,本種之巢多築於高樹上,呈長筒型,成蟲攻擊性強,以9~1月數量最多

黑蟋蟀

黑蟋蟀又名二點蟋蟀,屬中型昆蟲,體長2~3公分,全年發生,每年發生四代以上,本種會危害甘蔗、稻、甘薯及鳳梨等多種作物,背部兩點黃斑為其最大的特徵。

台灣大蝗

 台灣大蝗為臺灣最大型的蝗蟲,雌蟲達8~9公分,雄蟲6~6.5公分。一年一代,若蟲4~5月孵化,至八月起變成成蟲,常危害各種作物。本種廣泛分佈在全島各地。

獨角仙

 獨角仙為大型甲蟲,體長雄蟲4.0~5.5公分,雌蟲3.5~4.5公分,本種體色褐~黑褐色。幼蟲生活在朽木腐殖土中,成蟲出現於5~7月,具有趨光性,經常在夏日的路燈或屋外的窗戶上被燈光吸引前來,成蟲吸食樹液或腐熟的水果。

2010年9月26日

漂亮的玉帶鳳凰

玉帶鳳蝶為中大型鳳蝶,幼蟲食草為芸香科的雙面刺,過山香及柑橘類植物,成蟲主要發生期在3-10月,紅紋鳳蝶型的雌蟲,其外型酷似紅紋鳳蝶不易辨認。成蟲常可在花叢間發現,飛行速度並不很快。數量頗多,是常見的鳳蝶之一。

蜜蜂的介紹

蜜蜂源自於亞洲與歐洲,由英國人與西班牙人帶到美洲。群體中有蜂王工蜂雄蜂(Drone)三種類型的蜜蜂,群體中有一隻蜂后(有些例外情形有兩隻蜂后),1萬到15萬工蜂,500到1500隻雄蜂。蜜蜂為取得食物不停的工作,白天採蜜、晚上釀蜜,同時替果樹完成授粉任務,為農作物授粉的重要媒介。
瓦蟎對蜜蜂造成嚴重的危害。蜜蜂的主要天敌有胡蜂、蟾蜍、蛾、螟虫及其他食蟲動物。

漂亮的瓢蟲

世界上有5000多種的瓢蟲有不同的顏色有九星瓢蟲圖案是在橘紅鞘翅上各有4個黑斑點,以及各有半個斑點,這是典型的瓢蟲顏色圖案。瓢蟲英文名ladybirds裏的“lady”一般被認為是暗指在天主教信仰中的聖母瑪利亞,全世界有超過5,000種以上的瓢蟲,其中450種以上棲息於北美洲。